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延長線抽檢 三洋、東亞溫升超標

聯合報 │2012-09-03
家家戶戶少不了電源延長線,但使用上是不是安全無虞?行政院消保處公布今年4月前往中南部五金行與大賣場隨機採樣,調查結果發現20件商品中有2件未符合國家標準,6件標示不符合「商品檢驗法」與「電器商品標示基準」規定,知名廠商東亞、三洋也赫見在列。
經濟部標檢局表示,針對不符合規定的商品,已通知產品下架,並廢止其商品驗證登錄。為確保市售「電源線組(延長線)」的使用安全,消保處4月會同標檢局及經濟部中部辦公室共同執行電源延長線的品質檢測及商品標示查核,分別從雲林縣與屏東市的電器五金行、廉價商品零售商店、大賣場等處隨機購樣,再依國家標準CNS10917「電源線組總則」、CNS10917-1「轉接電源線組」的「構造檢查」等7項進行品質檢驗。
檢測結果發現,2件商品不符合規定,且都是知名廠牌。「三洋連接電源線組」溫升試驗不符規定,比法規標準30℃高出6.4℃;「東亞電源線組」則在構造檢查與溫升試驗都出包,溫升高達39.4℃,遠超出法訂標準30℃,構造檢查不合格的原因是「不同極性帶電金屬部間空間距離低於3mm」,造成使用時易積灰塵、潮濕,造成短路,引發危險。
至於標示查核上,有6件不符規定,多半是未依法標示額定電壓、電流及容量等規格、未標示(或標示不全)製造商或進口商資料與未標示型號等。消保處表示,經濟部已要求業者儘速改善。
消保處再次提醒消費者,選購延長線應選擇有「商品安全標章」的商品,對於耗電電器,如烤箱、電暖器、微波爐、吸塵器及電鍋等,切勿使用同一組電源線組,或在串聯多組電源線組中使用,以避免因過載而引發危險。
本文節錄於Homewelle官網  http://www.homewell.tw/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瓷磚驗收

 
瓷磚舖貼後,會有空洞表示瓷磚施工不良,一般建商在瓷磚施工完後,在還沒有填縫的時候,都會要求施工廠商做自主性檢查,在請款時再由監工驗收牆面的壁磚及地板的地磚,每塊都驗,有問題就敲到重做。
實務上,地板的地磚用軟底施工因水泥沙漿收縮的關係,允許瓷磚的角隅有空洞現象,但空洞總面積不得超過舖貼面積的1∕5,否則就敲除重做。如果有的話是師父技術太差、砂漿配比不對,或在舖貼時水加太多在舖貼時灑清粉(乾水泥),在施工完後自然就會有空洞現象。地磚舖貼不實最怕交屋後,在季節轉換的時候,地磚會在長軸中央處發生「膨拱」浮凸暴裂現象,如果超過1年的保固,到時再更換地地磚,除了灰塵外,樓板還要做簡易防水,那個時候事情就大條。
牆面的壁磚使用硬底施工,出現舖貼不實的機率最大,發生的原因是海菜粉(保濕劑)的比例,及壁磚背面的槽溝設計。壁磚舖貼不實瓷磚,在使用後表面很容易出現明顯的裂紋及缺角,保養不易。
 
以下為磁磚邊縫及膨拱原因的說明:
一、為何黏貼磁磚時,磁磚與磁磚之間必須留有一定空隙?其主要作用為何?
由於磁磚為『半成品』,必須經過黏貼施工後,才能牢固地附著於使用場所的表面,並讓表面更堅固與美觀。但在磁磚與地板(或牆面)黏著時,必須有黏著材料讓磁磚與其結合,而通常這些黏著材料,多為磁磚黏著劑、益膠泥(黏著劑的一種)或水泥漿。
磁磚於黏著後,由於黏著材料要讓磁磚與黏著表面確實結合,黏著劑會逐漸凝固(與空氣產生化學變化)。在凝固的過程之中,會有水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產生,並經由磁磚間隙釋放出來,這就是『磁磚與磁磚之間必須留有一定空隙』的原因。
如果磁磚與磁磚之間未能留下空隙,則黏著材料所產生之氣體將無法釋放,而留在磁磚與黏著面之間。這些氣體,未來會隨著氣候的冷暖而產生膨賬與收縮,其強大的力量將會把磁磚與黏著表面撐開,這也就是市面上常見的『膨拱』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現今市面上刨光石英磚的貼法,很多設計師或師傅都以無縫施工法施工。由於刨光石英磚的吸水率極低(0.1%以下),磁磚間又無縫隙,黏著劑所產生的氣體完全無法釋出,故此施工法極易造成磁磚『膨拱』的現象。
二、如何避免磁磚產生『膨拱』或脫落的現象?
磁磚會產生『膨拱』的現象,除了因為縫隙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施工法的不當,造成磁磚黏著不夠牢固,因此產生脫落或『膨拱』的現象。
所以為了減少磁磚脫落或『膨拱』發生,師傅施工法的選擇非常重要(請參照磁磚施工工法),並建議在施工時,在磁磚背面與黏著表面均應塗上黏著劑。
再者,施工時應依使用磁磚之種類(仿古、修邊或其它)與屬性(地、壁或外牆等)而決定預留磁磚的縫隙大小,以確保黏著劑凝固過程中所產生之氣體能順利排出。
無論使用的黏著材料是什麼,請所有使用者務必在磁磚鋪貼完成後,讓黏貼完成的空間淨空1~3天的時間,而後再行填縫的動作(最好使用彈性填縫劑或奈米填縫劑)。主要目的除了在避免因黏著材料尚未凝固,如有人踐踏而造成磁磚完成面塌陷,以及讓磁磚黏著劑有充份的『養成』時間,以讓黏著劑能完全凝固。因為必須在填縫之前,讓黏著劑所產生之氣體能夠完全釋出,如此才能避免未溢出之氣體,存留在磁磚與黏著表面之間,而造成『膨拱』或脫落的現象。

本文節錄於Homewelle官網  http://www.homewell.tw/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如何計算房屋面積?

近來有關建物面積的紛爭,層出不窮特別是建築業界在表示面積所使用的習慣名詞中多為含糊不清的廣告語言,勢必造成消費者認知上的出入,為避免糾紛之產生,應對相關法規中之名詞進行了解,以免引起誤會,造成損失 

 
以下就常見應了解之用詞解釋如下︰
1.
區分所有:指數人區分一建築物而各有其專有部分,並就其共用部分按其應有部分有所有權。
2.專有部分:指公寓大廈之一部分,具有使用上之獨立性,且為區分所有之標的者。
3.共用部分:指公寓大廈專有部分以外之其他部分及不屬專有之附屬建築物,而供共同使用者。
4.約定專用部分:公寓大廈共用部分經約定供特定區分所有權人使用者。
5.約定共用部分:指公寓大廈專有部分經約定供共同使用者。
6.登記面積︰指權狀或登記簿所載之面積。
 
購買房屋應以地政事務所登記面積為準,亦指權狀或登記簿所載之面積,換言之即是區分所有建物面積。區分所有建物包括專有部分及共用部分。
 
「區分所有」乃民法第七九九條規定「數人區分一建物,而各有其一部」之謂,即各所有人(住戶)對自己區分所有之特定範圍享有獨立之所有權,各個區分所有人除自己「專有部分」以外,另與其他區分所有人共用建物之「公共設施」(法令稱為「共同使用部分」)故區分所有是「專有部分」與「公共設施」之組合,自無疑義當一幢建物建竣,領得使用執照後,起造人為確保建物之所有權歸屬,須檢附使用執照,竣工平面圖向登記機關申請建物測量與所有權登記登記機關基於物權法觀念,對建物測量登記採「合法權利範圍及位置」測繪計算另依「辦理建物第一次簡化測量作業實施要點」,可由申請人於藍晒圖上以紅色實線繪明各棟及區分所有之主建物的範圍,以紅色虛線繪明附屬建物,由登記機關依圖轉繪,故登記範圍及於建物外緣,包括陽台、平台等,與建管機關係以外牆中心線或代替柱中心線為界,而不包括平台、陽台及法定騎樓面積有相當差異現將專有部分與公共設施所含之意義與區位,詳述如下︰
A.專有部分
一、主建物︰(即是建物的層次欄)具使用上及構造上之獨立性,並應編列門牌,包括︰客廳、餐廳、臥房、廚房等
二、附屬建物︰按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法令補充規定,惟陽臺、屋簷或雨遮者,得以附屬建物登記外其他如露臺、花臺、雨棚、雨庇、裝飾牆、栽植槽等均不予登記。(90216日修正)
1.當然者︰如陽台(直上方有遮蓋物之平台)、雨遮(又稱雨庇,屋後或屋頂設置之雨棚),均登記為與其相連主建物之附屬建物
2.約定者︰如地下層約定歸屬地面層者,屋頂突出物(如公寓大廈之屋頂暸望台)約定歸屬頂層者,如此,秉持契約自由原則,以附屬建物方式登記。
 
專有部分係編列一建號,建物登記簿具標示部、所有權部與他項權利部,並具所有權狀,而可作為處分、設定之標的
B.公共設施(即「共同使用部分」)︰
一、專有共用︰如當層電梯間、通道走廊等,依現行土地登記規則第六十九條(84712日修正前)中段規定「共同使用部分,除有特殊情形外,應測繪於各區分所有建物之內」,基此原則,致使當層電梯間或一樓騎樓等,變成專有共用(按土地登記規則修正後已將此作法刪除)。
二、共有共用︰
1.大公︰係由全體住戶共同分擔,例如配電室、台電受電室、機械房、蓄水池、水箱、空調室、清水池等
2.小公︰係由部分住戶共同分擔(若由當層全部住戶分擔者,俗稱「當層公」),如電梯間、通道、走廊、門廳等住戶分擔方式係依契約自由原則由住戶協議,一般而言,可依「主建物面積」或「主建物加附屬建物面積」與全棟主建物面積總和之比例,計算該住戶分攤公設之比例。共有共用之公共設施,亦編列建號,惟建物登記簿僅具標示部與共同使用部分附表兩部分,而無所有權部與他項權利部,故無所有權狀(自七十二年九月以後),不能單獨處分,設定抵押,亦不能分割,應隨主建物移轉。因此,一般大眾要計算所購買房屋之面積,應先申請建物謄本,再依謄本上的面積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總面積(層次面積之累加)+附屬建物面積+共同使用部分持分面積)× 所有權持分
=所購買面積
 
面積計算分界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五十六條
 
公寓大廈之起造人或區分所有權人應依使用執照所記載之用途及下列測繪規定,辦理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
 
一、獨立建築物所有權之牆壁,以牆之外緣為界。
 
二、建築物共用之牆壁,以牆壁之中心為界。
 
三、附屬建物以其外緣為界辦理登記。
 
四、有隔牆之共用牆壁,依第二款之規定,無隔牆設置者,以使用執照竣工平面圖區分範圍為界,其面積應包括四周牆壁之厚度。

本文節錄於Homewelle官網  http://www.homewell.tw/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建材隔音效果比較

 建築技術規則條文列舉構造之隔音性能
編號
構造名稱
總厚
(cm)
面密度
(kg/)
Rw
1
鋼筋混凝土造
10
240
53
2
重質水泥空心磚
19
250
47
3
無筋混凝土造
10
240
53
4
磚造
10
220
50
5
卵石造
10
240
36
6
輕質混凝土
10
100
39
7
牆筋混凝土兩面三分夾板
5.8
90
35
8
牆筋構造兩面鐵絲網水泥沙漿粉刷貼面磚
13
101
56
9
牆筋構造兩面鐵絲網水泥沙漿粉刷2cm
13
130
54
10
牆筋構造兩面木絲水泥板加水泥沙漿粉刷
13
86.8
59
11
牆筋構造兩面石膏板加水泥沙漿粉刷
13
76
56
12
牆筋構造內填2.5cm玻璃棉
13
5.7
25
13
牆筋構造內填2.5cm岩棉
13
5.7
25
14
牆筋構造兩面單層石膏板
13
16
37
15
牆筋構造兩面單層礦棉保溫板
13
4.5
10
16
牆筋構造兩面木絲水泥板加白鐵皮
13
27.8
42
17
牆筋構造兩面木絲水泥板加石棉板
13
37.2
47
18
牆筋構造兩面雙層石棉板
13
24.3
42
19
牆筋構造兩面雙層石膏板
13
31.2
44
20
牆筋構造兩面雙層石膏板中填5cm玻璃棉
14.8
39.3
56
註:
1.本數據為成大建築系音響實驗室量測結果
2.本表輕隔間牆試驗体總厚度為13cm,現行建設業通用牆体厚度<10cm

本文節錄於Homewelle官網  http://www.homewell.tw/

住宅裝修使用輕質隔間牆優缺點比較

傳統的磚墻雖然建造成本低,但有許多無法克服的問題,例如龜裂、防霉、防潮、白華(壁癌)等,而且重量大,不利於耐震;而木板隔間又因容易燃燒,所以漸漸地被輕鋼架系列隔間牆所取代。輕質隔間牆普遍具有良好的防火、防潮、防污染、耐撞擊力、耐震性、隔音效果佳、不龜裂、不變形、不腐爛等特性,隔間變更時,可拆卸、重複使用,減少廢棄物。在目前建造業日新月異,勞工短缺,而地震、天災頻繁之際,實為理想的隔間方式。
常見的輕隔間牆略有石膏板、氧化鎂板、碳酸鎂板、矽酸鈣板、輕質混凝土板等。石膏板是石膏心材外覆紙料所製成,所以只能運用在一般的隔間。潮濕空間的隔間牆如浴室,防火需求較高的空間如廚房,或是容易造成碰撞的空間如幼兒房,宜採用防水、防火、防蝕、耐損、隔熱的玻纖板、碳酸鎂板、矽酸鈣板或輕質混凝土板,這類面板表面平整、質量輕、不易龜裂,是堅固耐用的隔間建材。
輕鋼架隔間,尚可依照實際需要填充隔音的玻纖棉,或是具有保溫效果的岩棉,但應避免使用發泡海綿、保麗龍等易燃物填充。

輕質隔間牆在使用維護上的注意事項
就施工效益、組裝容易、工期縮短、組件輕量化之趨勢要求下,輕質隔間牆的使用逐漸普及,市面上常見的輕隔間材質略有石膏板牆、矽酸鈣板牆、合成水泥板牆、輕質混凝土板牆、輕質流漿牆、石膏磚牆、IALC無機分間牆等,以下提供幾點使用注意及維護事項如下:
1.附掛或鑽孔時,應採用專用的膨脹螺絲及掛鉤,無論選用何種材質,在鑽孔時應選用旋轉式鑽孔機。若使用振動式鑽孔機,將影響牆體的強度。
2.石膏板牆、石膏磚牆應避免受潮或水洗,清潔時使用乾布擦拭即可。清洗地板時,應先將拖把擰乾再拖地,避免水分自牆底往上吸收。
3.牆面有孔洞需要修補時,禁止使用水泥砂漿,應該採用一般批土,或專用的補孔材料為宜。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入口網
 
各式隔間牆隔音效果比較如下(1/2B紅磚隔間牆比值)

隔間牆
載重
防水
隔音
輕隔間加隔音棉
21%
80%
21分貝、隔音效果約35%
白磚隔間牆
50%
70%
26分貝、隔音效果約45%
8.5cm輕質水泥灌漿牆
55%
80%
31分貝、隔音效果約55%
6.5 cm預鑄陶粒板
33%
90%
36分貝、隔音效果約70%
8 cm預鑄陶粒板
36%
99%
40分貝、隔音效果約80%
10 cm預鑄陶粒板
40%
100%
42分貝 隔音效果90%
1/2B紅磚隔間牆
100%
100%
44分貝 隔音效果100%
 
本文節錄於Homewelle官網  http://www.homewell.tw/

建築隔音擬訂新標準

聯合報2012-04-15
居家安寧的噪音紛爭不斷,內政部研擬新建案的隔音標準,戶與戶之間的分戶牆,及連接樓上與樓下的樓地板,其隔音標準要達五十至五十五分貝,約可擋住隔壁鄰居的唱歌聲、及樓上小朋友的蹦跳聲。
去年不少民眾因爭取「安寧權」,而與建商、鄰居對簿公堂。例如,八住戶購買冠德「美麗景安」,不滿建商以「輕質灌漿牆」作為分隔牆,隔壁沖馬桶、說話聲都聽得一清二楚,因此提告求償。此外,也常有因樓上住戶在夜間吵鬧、踱步、跑跳、練琴,導致樓下住戶長期失眠,因而向法院求償的案例。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表示,噪音陳情案逐年攀高,2010年已達五萬八千多件,但現行建築技術規則的隔音規定已卅年未修,早就不合時宜,且僅以「厚度十公分」來規定分戶牆,無法達到隔音效果。
為此,建研所參考國外經驗,訂出隔音基準值:新建連棟住宅、集合住宅的分戶牆,要能阻隔五十分貝以上的噪音。
官員說,例如一般人說話、看電視的音量約為六十至八十分貝,八十減去五十分貝這基準值等於卅分貝,就還算安靜。
而許多人在梯廳按電鈴、或喊「老婆,開門」,結果同一層樓的其他戶都探頭出來應門,建研所也增訂:集合住宅分戶牆鄰接電梯、樓梯間或走道等公共空間的門,其隔音標準至少卅五分貝。
建研所說,「樓板衝擊音」(固體撞擊地板之音)是公寓大廈困擾度最高的噪音源,所以增訂「五十五分貝以下」的衝擊音條款。官員舉例,樓上小朋友蹦蹦跳跳、高跟鞋走路的「叩叩聲」假設為八十分貝,經樓板隔音後,樓下至少要在五十五分貝以下,雖還是聽得到,但不能再這麼大聲。
建研所表示,「建築技術規則」增訂隔音條款,已送至營建署展開法制作業,通過後即可發布實施
本文節錄於Homewelle官網  http://www.homewell.tw/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室內空氣品質自我檢測

隨著人們對室內環境品質要求的提高,室內環境對自身及家人健康的影響越來越關心。那麼怎樣判斷您和您家人生活、工作的環境是安全和健康的呢?
Homewell歸納和總結出了室內環境污染造成危害的12種表現。請大家根據以下表現進行自我判斷:
□每天起床時,感到胸悶、噁心、甚至頭暈目眩。
□家裡人經常容易罹患感冒。(呼吸道病變)
□雖然不吸煙,也很少接觸吸煙環境,但是經常感到嗓子不舒服,有異物感,呼吸不順。
□家裡小孩常咳嗽、打噴嚏、免疫力下降,有新裝潢時小孩不願意回家。(異味濃)
□家人常有皮膚過敏等毛病,而且是群發性。
□家人都有同一種疾病,而且離開這個環境後,症狀就有明顯變化和好轉。
□新婚夫婦長時間不懷孕,查不出原因。
□孕婦在正常懷孕情況下發現胎兒畸形。
□新搬家或者房子裝修後,室內植物不易存活,葉子容易發黃、枯萎、特別是一些生命力很強的植物也難以正常生長。
□新搬家後,家養的寵物貓、狗或者熱帶魚莫名其妙地死掉,而且鄰居家也是這樣。
□一上班就感覺喉疼,呼吸道乾癢,時間長了頭暈,容易疲勞,下班以後就沒有問題了,而且同樓其他工作人員也有這種感覺。
□新裝修的家庭和辦公室的房間或者新買的傢俱有刺眼、刺鼻等刺激性異味,而且超過一年仍然氣味不散。
以上這些現象都是由於室內空氣品質不合格造成的!!
人的一生80%以上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室內空氣品質的好壞與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如果您和您的家人有這些症狀,請立即撥打Homewell諮詢熱線,以便儘快進行室內環境檢測,消除埋藏在您身邊的“定時炸彈"
本文節錄於Homewelle官網  http://www.homewell.tw/